古代志怪传奇故事: 荐才、预言、问罪、巨人、婴宁

发布日期:2025-09-07 09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81

南宋绍兴年间,延安郡王韩世忠被解除了枢密使的军政大权。失去官位的他,变得逍遥自在,闲居家中。他经常头戴一字巾,骑一匹大骡子,到处游山玩水,身边常有四五个小童陪伴。

当时,楚州有一位幕僚官李如晦到京城去改任,却缺少一位举荐的官员将领。他一直为此事发愁,心烦意乱。当时正是春天,同住官邸的人相约到天竺寺游玩,李如晦因为没有心情而推辞。

同住的人们却说:“春日里,到野外游玩正好可以疏解忧愁。”于是大家强行拉了他一起走,并租了骡马代步。

一行人路过九里松时,遇到大雨,大家四散找地方避雨。李如晦奔到冷泉亭,衣服全都湿透了,满面愁容地在那里叹气。

正好韩世忠也来避雨,相互行礼之后,他看着憔悴落魄的李如晦,问道:“先生有什么心事,面色如此难看?”

李如晦虽不认识韩世忠,但因为来人相貌不凡,心里也颇为尊敬,于是如实相告。韩世忠问:“你缺一份荐举书,是重要的职司吗?”李如晦回答说:“一般属员而已。”

韩世忠说:“这个在下能够解决,明天我送你一份荐举书。”随即命身边随从记下了李如晦的姓名、级别乃至住处,李如晦为之感动流泪。

第二天,一位小官拿着推荐文书交给李如晦,并说道:“韩郡王让我送来的,同时赠送您三百贯铜钱。”

李如晦顺利当上了京官,写了帖子去拜访恩人,想投奔为门下弟子。韩世忠却不肯再见面。

(出自《夷坚志》)

预言

汉代永平年间,会稽郡人钟离意做了鲁国的相。到任后,他拿出自己的钱一万三千文,交给户曹孔诉,让他去修孔子的车。

他还亲自到孔庙去,擦拭桌子、坐席、刀剑、鞋子。

有个男子张伯,在堂下除草时,从泥土里捡到了七块玉璧。张伯把其中一块藏进怀里,拿出六块禀报给钟离意。钟离意命令主簿把它放在桌子前面。

孔子传授学业的讲堂前的床头有一个悬挂着的瓮,钟离意召见孔诉,问他:“这是什么瓮?”孔诉回答说:“是孔夫子的瓮。里面装有丹书,没有人敢打开它。”

钟离意说:“孔夫子是圣人。他之所以留下这瓮,是想把它挂在这儿让后代的贤良来看。”接着就把它打开了。

从里面得到一块帛书,上面写着:“后代研究我著作的,是董仲舒。保护我车子、擦拭我鞋子、开启我书箱的,是会稽人钟离意。玉璧有七块,张伯私藏了其中的一块。”

钟离意就召来张伯,责问他说:“玉璧有七块,你为什么要藏掉一块呢?”张伯磕头求饶,马上把私藏的那块玉璧交了出来。

(出自《搜神记》)

问罪

唐中宗神龙元年,中书令杨再思死去,同一天中书供膳也死了。两人一同被地府的差役领到了阎王那里。

阎王问杨再思:“你在世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罪状?这么多,你怎么才能赎回来?”杨再思却百般辩解说:“我确实无罪。”

阎王令取簿册来,一会儿,有黄衣鬼吏拿了簿册来,宣读杨再思的罪状,说:

武周如意元年,东突厥后朝可汗默啜攻陷瀛州檀州等地,国家派少量兵马去救援,抵抗不了入侵者,有人就此事上书进谏,杨再思却罔顾谏言派兵前行,被默啜所败,被杀千余人;

武周时大足元年,河北发生蝗虫灾害,很多人吃不到一粒米。杨再思身为宰相,不能开仓赈济灾民,使百姓流离失所,饿死两万余人;

宰相应该调和谐理天时地利,杨再思法令不平,大伤平和之气,便使得河南三郡大水,淹死数千人。

这样的罪状有六七件,鬼吏拿给杨再思看。杨再思看后再三叩拜认罪。忽然有一只手像床那样大,长毛很可怕,抓向杨再思,手指间流着血,腾空而去。

阎王又问中书供膳,为什么到这里来?差役回答说,这要问他本人。阎王说,无过错,应放回。供膳便活了过来。

后来供膳多次向人说起这件事,被唐中宗李显听到,召供膳去问,他据实回答,唐中宗命令把这件事叫中书厅记载下来。

(出自《广异记》)

巨人

乌什的回族部落在将要发生叛乱的时候,城西有一个高岗,据说是回族始祖的坟墓。每天傍晚时分,就能看见有个巨人站在坟墓上。

他的脸有一尺多宽,头向东昂着,好像在遥望什么。叛乱被镇压之后,就再也没见到巨人了。

有人说:“回人的始祖知道厄运将要来临,于是等在那里准备接收他子孙的灵魂。”

有人说:“向东边望,是告诉子孙,军队将从东边来,要早作准备。”

还有人说:“回部是在西域,面向东方,是面向内地,暗示他的子孙不可以叛乱。”

这些说法都无法知道对错。但这个巨人是妖孽预示乌什将要灭亡,这是无可置疑的。

(出自《阅微草堂笔记》)

婴宁(三)

(接上期)王子服说:“我所谓的爱,不是亲戚之间的爱,是夫妻之间的爱。”婴宁不解地问:“有什么不同吗?”

王子服说:“夜里同床共枕啊。”婴宁低头想了半天,说:“我不习惯和生人睡一起。”还没说完,丫鬟悄悄地走了过来,王子服惶急地逃走了。

过了会儿,王子服和婴宁同到老太太处。老太太问:“你们去哪儿了?”婴宁回答说在园里一起说话来着。

老太太说:“饭熟了这么久了,有什么说不完的话,说了这么长时间!”婴宁说:“大哥想和我一块睡觉。”话没完,王子服大窘,急忙拿眼瞪她。婴宁微微一笑,不说了。

幸亏老太太耳朵聋,没听见,还在絮絮叨叨地追问,王子服忙用别的话掩饰。过了会儿,王子服小声责备婴宁。

婴宁说:“刚才的话不该说吗?”王子服说:“这是背人的话。”婴宁说:“背别人,怎能背老母呢?况且睡觉也是常事,有什么可忌讳的?”王子服恨她不开窍,又没办法让她醒悟。刚吃完饭,家里有人牵了两头驴来找他。

原来,王子服的母亲见他出去后,过了很久没回来,才开始怀疑。村里搜了好几遍,竟没有踪影,因此去问吴生。

吴生想起自己过去说过的话,便让王母派人去西南山村中寻找。一连找了好几个村子,才找到这里。王子服走出大门,正巧碰上。

王子服便回去告诉老太太,而且请求带着婴宁一块回家。老太太喜欢地说:“我早就有去看妹的心愿,但我老了,走不得远路。你能带你表妹去,认识认识阿姨,这很好。”

于是呼唤婴宁,婴宁笑着来了。老太太说:“有什么喜事,总是笑不够?如果不笑,就是完美的人了!”说着生气地瞪了她一眼。又说:“你大哥要带你去姨家,快去收拾收拾。”

招待王家的来人吃过酒饭,老太太才送他们出门,嘱咐婴宁说:“你姨家田产很多,能养活闲人。去后不忙回来,学点诗文礼节,将来也好伺候公婆。就便麻烦你姨,替你找个好女婿。”王子服和婴宁一块上了路;直到山坳,回头一望,还依稀看见老太太倚着门朝这边眺望。

回到家中,王子服的母亲见儿子领来个美丽的姑娘,惊讶地问是谁。王子服回答说是姨家的女儿。

母亲说:“过去吴生告诉你的话,都是骗你的。我并没有妹妹,哪来的外甥女儿?”又询问婴宁。

婴宁说:“我不是现在的母亲生的。我父亲姓秦,他死时,我还在怀抱中,不记事。”母亲说:“我有个姐姐嫁给了姓秦的,倒是真的。但她已死了很久了,哪能还在人世上呢?”

又问婴宁她现在母亲的模样、身上的标记,都一一符合。母亲怀疑说:“是我姐姐的模样。但她已死了多年了,怎么可能还活着?”

正疑虑间,吴生来了,婴宁忙避入内室。吴生问知缘故,茫然不解。过了很久,他忽然问:“这个女子是不是叫婴宁?”王子服说是。

吴生连称怪事。问他怎么了,吴生说:“我嫁给秦家的那个姑姑去世后,姑丈单身被狐狸迷住,得病死去。狐狸生了个女儿,名字就叫婴宁,当时睡在床上,家里人都见过。姑丈去世后,狐狸还经常来。后来求天师在墙壁上贴上符,狐狸才带着女儿走了。这女子莫非就是那个狐狸生的女孩吗?”

三人都在猜疑。只听屋里一片嘻嘻哈哈,全是婴宁的笑声。母亲说:“这姑娘也太憨了!”吴生要求看看她。

母亲走进屋,婴宁还在大笑不顾。母亲催促她出去见客,她才极力憋住笑声,又面对着墙忍了好一会儿,才走出屋子。刚一施礼,返身就跑进屋内,放声大笑,一屋子的人都被逗得笑了起来。

吴生便自报奋勇,到西南山中看个究竟,就便作媒提亲。寻到那个小村庄所在的地方,只见房屋全没有了,只有山花零落而已。吴生想起秦家姑姑下葬的地方,好像就在这一带,但坟墓湮没,辨认不出来,只得又惊奇、又叹息地返了回来。

王母怀疑婴宁也是鬼,便进去将吴生的寻访结果告诉婴宁,婴宁一点也不害怕;王母又怜惜她没有家,婴宁却一点也不悲伤,整天只是憨笑,众人都猜不透她。

王母叫她和自己的小女儿一块住。婴宁每天早晨都来请安,做的针线活,精巧无比。只是好笑,谁也禁不住。她的笑,虽然狂放,但不损美,众人都爱看她笑。邻居的姑娘媳妇,争着结交她。(未完待续)

(出自《聊斋志异》)